在辽阔的世界里,重新创作生活的样子。Reimagine life for those living in between worlds, one tipsy chat at a time.
上期节目发布后,我的生活突然进入了一个大型的加速模式。日子突然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会议,任务,计划,战略,当然也有很多很多的压力。
全新的挑战,让我突然面对一个在清迈这几年学到的道理:对于需要被创作滋养的人而言,越是繁忙,压力越大,就越需要保护自己在工作之外的创造力。
所以,从这期开始,行星酒馆会开设一个创作笔记系列,记录这几年间我个人如何去探索,发掘,以及守护创造力的想法。其实,这个系列完全是为了自己:也许为了生计,我们不得不追逐一些身外之物,但对我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一个可以不断创作的,充实的生活。
创作笔记的第一期,分享的第一个心得,就是如何「创作」一个「自由创作日」。也就是,找整整一天的时间,来舒服地,甚至是自私地,像一个霸道总裁一样,完完全全地宠溺自己的创造力——
About 行星酒馆 Planet Speakeasy
| Buy us a coffee 每月为行星酒馆买杯咖啡:
Hi!! 欢迎来到行星酒馆的第三季——新一季,关于一段新的冒险。
当你听到这期播客的时候,我已暂时结束在亚洲的旅居,回到了北美。回来的原因也非常特殊:上个月,我机缘巧合得到了一个AI行业相关的机会,决定接受这个职业上的全新挑战。
事情的发生非常突然,改变也甚为剧烈:从文科与媒体,一下跳到了大模型与prompt engineering. 但这个决定的背后,其实是我在过去两年旅居之间,一点一滴的积累,以及慢慢想清楚的许多事情。
所以,这期播客:我请来了纪录片导演Chen Siyi来访问一下我自己。Siyi也正处在一个有趣的人生节点上:她正如两年前的我,刚下定决心离开纽约。所以也很好奇:你不是说好了去看世界,咋又回来了呢?
在这段对谈中,我们讨论了为什么想离开,为什么要暂停,怎么寻找自己,以及这些功课——到底都是为了什么?
不管你正打算出世和入世、旅居还是扎根、躺平还是拼搏,希望这期讨论,都能给你在人生无限游戏的...
本期嘉宾是播客的老朋友,范坡坡。
上次我们俩远程聊了柏林,而大半年后,我们就面对面坐在了清迈的播客工作室里。坡坡这次在我这儿住了几个星期,在清迈搞了一场放映活动,我们喝酒、搭饭,也聊了许多天南海北。而今天这期节目,就是在这段时间即兴录制的一场。
说到在清迈的创作空间,不少朋友好奇,它是一个民宿、住家,还是工作室?从某种意义上,而这期播客就是一种答案。随着两年的建设,清迈的空间悄悄接待了不少朋友们来「驻地」和舒展,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host有意思的人和事情的孵化器。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会暂别清迈,回到纽约。而在离开的时间里,我有计划开放一些更intentional, 更正式的驻地项目,如果大家有点子,或认识有趣的、有经验的朋友,抑或需要空间做些有意思、靠谱的项目,也可以通过行星酒馆的邮件联系到我,planet.speakeasy@gmail.com
About 行星酒馆 Pl...
蛇年快乐!
这期节目又是一场久别重逢,嘉宾是朋友阿加莎,一个在纽约教书的青年哲学教授。
我们从香港就已认识了——以这座城市为起点,我们前后脚搬去了不同的地方。所以这集播客算是一个跨越十年,在纽约重逢的时的对谈。
在这里,我们忍不住聊起了曾经住过的地方,分岔的道路,还有我们是怎样选择不同的地方迁徙、旅居和安家的。
一晃十年的过程梳理下来一看,生活的哲学好像说复杂很复杂,但说简单了,可能还真就是水多加面,面多加水。
About 行星酒馆 Planet Speakeasy
| Buy us a coffee 每月为行星酒馆买杯咖啡:
https://www.buzzsprout.com/2247913/support
|Follow us on Instagram 获取更多节目资讯与视频片段:https://instagram.com/planet.speakeasy
...
行星酒馆2024年的最后一期播客,酝酿了一年的时间。
像很多人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朋友霹雳一直计划着离开家乡上海,搬去国外。
作为曾经在美国留学生活,但已经回国扎根的记者来说,把自己从舒适圈连根拔起再深深种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面对政治的抑郁、繁重的工作和感情上的包袱,离开的行动,一拖就是好几年。
2024年初的时候,霹雳突然跟我说,我出来了。
她最终落脚的地方,并不是计划中的美国。她误打误撞地,来到了墨西哥城。
那段时间,我跟霹雳见了一面。本以为这是个临时过渡的状态。没想到,霹雳一呆就是一年,而且越来越喜欢这里。
非常好奇:过去的一年里,她在墨西哥城建立了什么样的生活,让她决定放下美国,暂时留在这里?而这期播客,两个异乡人站在2024的尾巴上,进行了一场关于迁徙、定居、以及探索生活的,年终总结。
About 行星酒馆 Planet Spe...
前几个月在纽约的时候,见了几个老朋友。今天访谈的对象Judy,就是其中之一。
Judy从十四岁就离开了中国,之后辗转于欧洲和美国。我认识Judy的时候,热爱文学的她,刚被哥大新闻系录取。但我们之后的命运轨迹,却非常不同:她最终没有选择入学,而是坚持自己关于文字的理想,在纽约把自己的翻译公司经营得小有名气。
疫情之间,我们慢慢断了联系。但是某一天,我突然看到她发了一条更新,她说,我现在是一名纽约州的地产中介了。
我们一直没有细聊,这个转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距离那条更新,现在已经过了两三年的时间。最近再和她见面的时候,她已经从地产的新人,成为了可以独当一面、自立门户的broker.
而我非常好奇:这过去几年间,她的生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一个所谓的「文艺青年」决定进入一个不那么风花雪月的环境的时候,我们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可能在表面上,这是一个关...
行星酒馆开播以来,聊了许多关于迁徙、定居的话题,但这些流动往往是物理意义上的。可是,在文化和身份上,我们什么时候变成为了一个生存在「中间」的人呢?
这个问题难就难在,它突然就变成了一个人类学的问题。
今天的对谈,非常机缘巧合地聊到了这个话题。而就像很多人类学命题一样,也许横看成岭侧成峰,但它的答案,是「浮现」在田野里面的。
这个田野,就在纽约中国城和下东区交界处的一家精品店里面。
--------------------
如果过去的七八年,你曾经在曼哈顿下城晃荡的话,你可能会留意到一家有点不一样的精品店+画廊,叫做「杂碎俱乐部 Chop Suey Club」。
店如其名,而名则如那道歪打正着的美式中餐,主打一个又「杂」又「碎」:你可在这里找到高山流水,譬如王家卫重庆森林35mm当年放映的电影胶片,和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能找到从对联,筷子、年历甚至是内衣和玩具等小东西。
它先在曼哈顿的设计师、艺术家圈子里面受到注意,而疫情中,杂碎则转型办起了活动,也慢慢进入了美国主...
本期行星酒馆是一场坦白局。对谈的嘉宾是纪录片导演Chen Siyi。
两年前,Siyi的作品《我们在黑夜的海上》(Dear Mother, I Meant to Write about Death)在釜山电影节首映。她在电影中细腻地记录了母亲在患癌之后所经历的种种,以及母女在代际与生死之间的幽微时刻,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纪录片单元的特别提及奖。
但是——今天我们不是来聊纪录片的。我们从彼此的猫开始聊,其实真正想讨论的,是成长在某个特定语境和时代的两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一些创伤。
聊着聊着,我们发现,虽然这些经历可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每一次跟这些创伤纠缠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凝视真实自己的时刻。
如果你最近也经历了一些人生和情感上的低潮,也希望这一期节目,能给你带来一些创伤之上的联结吧。
In this episode of Planet Speakeasy, I sit down w...
猝不及防地进入了三十五岁。
在三十五岁的第一天,一个非常私人的人生节点上,我打算录制一集播客番外来记录自己的状态与心绪。由于人类嘉宾的突发状况,TA的责任则由人工智能所取代。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我很好奇,一个由人类的文字和知识所训练出来的大语言模型,会如何「看待」生存,衰老,以及人生的意义感?
由于采访嘉宾是大语言模型的关系,请大家谨慎斟酌对话其中的人工智能的「观点」与「建议」。
与其观察AI具体说了什么,更有意思反而是与AI嘉宾之间的互动模式与对话磨合。在聊天的过程中,GPT需要不断地被校正、回拉、才能避免TA机械地重复我的观点和想法。但与此同时,TA却又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能够准确地复述和提炼我漫无边际的闲谈。
而在播客的结尾,我让GPT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TA说,TA叫做「Echo」(回声)。
恰如其分。这段对话中聊开的许多东西,不仅是我个人在35岁门槛上的空谷回音,也多多少少承载了一点人类社会关于成长和衰老的思绪和困惑。
掌声有请Echo.
朋友Xinyi是云南人,她这个夏天回到了西双版纳,参加了一位亲戚的葬礼。
这场葬礼非常特殊:它发生在一个多民族杂居地,也牵引出一个云南家庭近一个世纪的浮沉。这集播客,一方面想保存一点私人而很珍贵的口述史,另一方面,作为两个活在不同世界之间,又在所谓“文明边陲”相逢的中年人,我们自然而然地聊起了移民、身份,甚至是人类学家James Scott那本《逃避统治的艺术》。
聊到最后才发现,思考在“边陲”、在“迁徙”中如何生活,可能聊的是当年的舅奶奶太爷爷,也说不定,聊得就是现在的我们自己。
02:35 一场帕西傣的葬礼
05:35 在聚会上,重新审视家族史的重量
07:26 迁徙、杂居,与族群的建构
11:38 作为旁观者,观察回傣的葬礼
15:00 家族史另一面的动荡与韧性
20:49 Xinyi的舅奶奶的家族背景和在东南亚的迁徙历史
25:30 昆明人在北京,感...
「为什么几乎中国所有的健身房,最后都变成了卖卡的生意?」 这既是我对中国健身、教培、餐饮各行业近年演变的好奇,也是从业二十年的教练Leon不断思索的问题。 两年前,经历种种创伤之后,这位曾经的Nike签约教练关掉了自己上海的工作室,搬到了清迈。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他在全新的环境里从头建立自己的旅居生活,因为内卷和倦怠而能量耗尽的他,也终于找回了精力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过往的人生,以及自己在时代中的挣扎和纠结。 而我们的这段即兴对谈,既宏大又私人——它既关于中国过去二十年健身行业(乃至整个服务业)的起落流变,也关于一个普通人在时代创伤中的自省与疗愈。
00:55 关掉健身房后,一个能量耗尽的健身教练
02:45 国内健身课的竞争气氛
05:00 为什么所有的健身房,最后都开始卖卡了?
06:50 办卡,与扩张的逻辑
08:48 传统健身房的困境
12:20 什么样的人选择成为健身教练?
Current and classic episodes, featuring compelling true-crime mysteries, powerful documentaries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s. Follow now to get the latest episodes of Dateline NBC completely free, or subscribe to Dateline Premium for ad-free listening and exclusive bonus content: DatelinePremium.com
The latest news in 4 minutes updated every hour, every day.
If you've ever wanted to know about champagne, satanism, the Stonewall Uprising, chaos theory, LSD, El Nino, true crime and Rosa Parks, then look no further. Josh and Chuck have you covered.
The Clay Travis and Buck Sexton Show. Clay Travis and Buck Sexton tackle the biggest stories in news, politics and current events with intelligence and humor. From the border crisis, to the madness of cancel culture and far-left missteps, Clay and Buck guide listeners through the latest headlines and hot topics with fun and entertaining conversations and opinions.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Morning Show, The Breakfast Club, With DJ Envy And Charlamagne Tha God!